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
咨询热线

020-70826755
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联系我们

020-70826755

地址: 广东省清远市
手机:‌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202号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大厦9号
电话:020-70826755
传真:000-0000-0000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
查看更多

成功案例>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功案例

周村烧饼:芝麻堆里蹦出的千年脆响

时间:2025-09-23 09:19:27

  秋阳斜照进周村古街,老字号烧饼铺的竹筛里,刚出炉的烧饼正泛着琥珀色的光。老师傅捏起一张,对着亮处一照,芝麻粒在薄如蝉翼的面皮上排列成星点,他屈起指节轻轻一弹,啵的一声脆响——这声音,周村人听了六百年,从明代的商埠码头,到如今的非遗展台,芝麻香裹着麦香,藏着这座鲁中古城最鲜活的味觉密码。

  周村人管烧饼叫捎饼,这俩字藏着生意经。明清时周村是旱码头,晋商徽商南来北往,饼铺掌柜发现客商总爱带几张路上吃,就把饼做得更薄更脆,方便捎着走,捎饼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。后来文人觉得捎字太俗,才改叫烧饼,可老辈人还常说:咱周村的烧饼,打出生就是为了让人带在路上的。

  清代《周村志》里记载过个趣闻:有个山西商人带了一篓烧饼走西口,半路遇着沙尘暴,躲进山洞三天,全靠这烧饼活命。回周村后专程给饼铺送了块续命香牌匾。现在古街的民俗馆里,还挂着临摹的复制品,旁边摆着当年装烧饼的竹编篓子,透着包浆的木纹里,仿佛还能闻见淡淡的芝麻香。

  周村烧饼最绝的是薄。标准厚度是0.3毫米,拎起来能看见对面的人影,对着光看,芝麻的影子像墨点画。老铺子的老师傅擀皮要用走锤——一根一米长的枣木擀面杖,擀的时候面团在案板上游走,师傅弓着腰,擀面杖在手里转圈,面团越擀越大,最后薄得像纸,却不会破。有回我站旁边看,师傅擀着擀着突然停下来,用手指戳了戳面皮:这里厚了半毫米,烤出来不脆。

  这手艺得练十年才能出师。学徒头三年只能揉面,第四年学擀皮,老师傅在旁边盯着,擀坏一张就罚揉十斤面。现在的年轻师傅改良用了擀面机,但关键的拓边工序还得手工——用拇指沿着面皮边缘轻轻一捻,让边比中间更薄,这样烤出来一圈微焦的脆边,老食客管这叫金边银心。

  周村烧饼的芝麻是活的。好烧饼得每粒芝麻都站着,咬下去先听见芝麻壳的脆响,再尝到芝麻仁的油香。选芝麻有讲究,只用黄河岸边产的白芝麻,颗粒要饱满,颜色偏乳黄,发黑的陈年芝麻绝不用。泡芝麻的水是老面发酵水,泡半小时,芝麻表面有层黏黏的浆,才能牢牢粘在面皮上。

  撒芝麻是门绝技。师傅左手托着面皮,右手抓把芝麻往上一扬,手腕轻轻一抖,芝麻就像长了眼睛似的均匀铺开,再用竹刷啪地一拍,确保每粒都粘牢。有次我试着撒,芝麻要么堆成小山,要么稀稀拉拉,师傅笑:这得练腕力,就像弹琵琶,力道要匀。烤的时候芝麻面朝下,贴在吊炉的内壁上,高温让芝麻瞬间爆香,这时候要是有一粒掉下来,师傅就要叹气:今天手生了。

  传统烤烧饼用吊炉,上卧下立的陶土炉,炉膛像口倒扣的锅。底下烧的是老榆木疙瘩,火力稳,还带着木头香。师傅把抹了糖稀的面皮(芝麻面朝下)往炉壁上一贴,滋啦一声,面皮立刻鼓出小泡。这时候要侧耳听,刚开始是滋滋响,那是水汽蒸发;等变成噼啪声,就是芝麻熟了,得赶紧夹出来。整个过程只有90秒,多一秒就焦,少一秒不脆。

  现在景区的铺子为了展示,把吊炉改成了玻璃罩的,游客能看见烧饼在里面慢慢鼓起、上色。但老匠人还是爱用传统吊炉,玻璃罩挡住了风,饼子熟得慢,少了那股火燎香。有次在老街深处遇见个老师傅,他的吊炉黑得发亮,说用了四十年,炉膛里结的那层老火垢,比什么香料都香,新炉子做不出这味道。

  周村烧饼分甜咸两派,争论了上百年。甜口是传统派,面团里加绵白糖和少量饴糖,烤出来带着焦糖香,芝麻的油香里裹着一丝甜,吃多了也不腻。过去是给小孩和女眷吃的,讲究抓着吃,不沾手。咸口是后来商人们改良的,加花椒盐和细盐,更耐嚼,配茶吃正好。现在还出了葱香、奶香的新口味,但老周村人认准甜咸两味走天下,其余都是花架子。

  甜烧饼要配小米粥,咬一口烧饼泡进粥里,脆变软,甜融香;咸烧饼得配大叶茶,一口烧饼一口茶,越嚼越有味。有个开茶馆的老爷子发明了烧饼夹肉,把刚出炉的咸烧饼掰开,夹片酱牛肉,说是周村版肉夹馍,意外成了网红吃法。

  早年间,周村烧饼是码头工人的扛饿神器。光绪年间的《申报》记载过,周村火车站的搬运工日食三斤饼,肩扛百斤货。那时候的烧饼个儿大,一张顶现在两张,用粗麻纸包着,五张一摞,揣怀里当午饭。现在古街的民俗展览里,还摆着当年工人用过的陶碗,碗底结着烧饼渣的印子。

  1954年,周村烧饼突然登堂入室。当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,带的礼品里就有精装的周村烧饼,后来还成了国宴点心。老匠人回忆,那天全县的老师傅都被请去做烧饼,要求芝麻一粒不能掉,薄厚误差不超过0.1毫米,紧张得手都抖。现在的国宴版烧饼装在锦盒里,一套六张,每张直径12厘米,不多不少,这尺寸是当年反复试验定的,太大显得粗,太小不够香。

  周村古街的德聚轩烧饼铺,掌柜姓王,是第五代传人。他爷爷那辈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,梆子敲得当当响,吆喝声是烧饼——热乎的——;父亲接过来开了铺子,公私合营时进了国营食品厂;现在他又把铺子开回了老地方,玻璃柜里摆着各种包装的烧饼,墙上挂着爷爷挑担子的黑白照片。

  老王有个规矩,每天头炉烧饼必须自己做。凌晨四点起来生火,六点准时出炉第一炉,街坊邻居闻着味儿就来了。有个九十岁的老奶奶,每天拄着拐杖来买两张甜烧饼,老王不收钱,老奶奶就骂:你这孩子,当年你爷爷欠我三个烧饼还没还呢!老王笑着接茬:那我天天还您两个, till 还够。

  周村人常说:烧饼小,生意大。明清时周村商号三千多家,商人们谈生意前,先请吃烧饼。要是端上来的烧饼掉了几粒芝麻,或者厚薄不均,这生意多半谈不成——连个烧饼都做不好,还能指望他讲诚信?有记载说,当年最大的绸缎庄瑞蚨祥,掌柜每天必吃德聚轩的烧饼,说吃着放心。

  这规矩传到现在。现在的烧饼企业招工,面试就考做烧饼,做不好的不要。连面都揉不匀,怎么放心让他管仓库?有个老板说。去年有批烧饼烤焦了0.1毫米,老板硬是全倒进了饲料厂,少赚十万块,但不能砸了周村烧饼的牌子。

  第一次吃周村烧饼的人,总被那声脆响吓一跳。咔嚓——,这声音在周村的茶馆、酒肆、街头巷尾随处可闻。老人们说,这声脆响像周村人的脾气:直爽、实在,不拐弯抹角。芝麻虽小,粒粒分明;面皮虽薄,骨气不软。抗战时期,烧饼师傅们给游击队送烧饼,把情报卷在烧饼里,靠着薄如纸片的伪装,躲过了搜查。

  现在的周村人,见面递烟时会多递包烧饼,抽烟伤肺,吃饼养人。小孩换牙时,奶奶会把烧饼掰碎了喂,吃点脆的,牙长得齐。最有意思的是婚礼,新郎要给新娘家送一篮子烧饼,烧饼圆,日子甜;芝麻多,儿女多。这习俗从明代传到现在,篮子越编越精致,烧饼越做越小巧,可那份寓意没变。

  暮色中的周村古街,烧饼铺的灯还亮着。老师傅把最后一炉烧饼夹出来,放在竹筛里晾凉,芝麻香混着面香飘得很远。有游客买了袋刚出炉的,迫不及待咬了一口,脆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。老师傅笑着说:慢点吃,这烧饼啊,得细嚼,越嚼越有味道,就像咱周村的日子。

  是啊,这芝麻香里藏着周村六百年的商道传奇,藏着匠人们的守与变,藏着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。一张薄薄的烧饼,烤透了黄河两岸的阳光,浸润了齐鲁大地的风霜,最后在齿间那声脆响里,告诉你什么是岁月沉淀的真味——简单、纯粹,却回味无穷。
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解决方案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技术支持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
地址: 广东省清远市    电话:020-70826755    传真:000-0000-0000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24-2026  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 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215065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