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20-70826755
020-70826755
时间:2025-10-18 13:57:53
当行业在不确定中收缩战线、推崇“小而美”的生存逻辑时,云行设计完成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跃迁——从隐匿于居民楼的100㎡初创办公室,扩展为拥有完整功能分区与系统协作能力的700㎡复合型工作场所。
8年间,许多设计师选择轻量化运营,而潘天云,这位建E网2016年老学员、唐家班成员,却带领团队走向了一条“反向扩张”的道路。
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容,更是一场关于设计团队如何构建可持续系统能力的深度淬炼。从100㎡到700㎡,建E网见证并陪伴了这段不平凡的成长历程。这一次,我们走进南京,对话云行设计创始人潘天云,探寻在变动环境中依然选择“做大”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图景。
“我们希望客户推门而入的第一印象,不是某种风格化的装饰,而是整个团队真实的工作状态。”
潘天云选择将设计团队最密集的办公区整体置于一楼,并通过半透明的PC阳光板材质,营造出一种“可见却非直白”的视觉缓冲。
这种布局打破了常规思路“一楼纯接待、办公隐于后”的传统逻辑,将日常工作的场景推向空间的前台。材料的选择也颇具巧思,常见的农业大棚用板材,经过横向重组后,远看通透,近观朦胧,仿佛隐喻着设计创意与现实落地之间那种既开放又保留的张力。
“以前客户总会问:‘你们有多少人?’现在他们下楼时一眼就能看到,这一层就坐了二三十个设计师。那种信任感,是自然而然建立的。”
踏上二楼,一个充满弹性的复合空间徐徐展开。作为云行设计的“心脏地带”,这里承担着从大型会议、内部培训到客户洽谈、材料选样等多元功能。
可容纳近60人的开放区域既是全体例会的场所,也承载着对外交流活动;墙面随之生长的“信息层”,项目海报、活动痕迹与文字标语成为访客感知公司活力的窗口。
相邻的两个低矮选样区专为客户主材确认而设,一旁的水吧与架构则冷静服务于茶歇与冷餐需求,体现着空间对高效协作的隐性支持。
而进一步深入空间动线,十间以公司猫咪“土豆”、“金豆”、“吉米”等命名的独立洽谈室,更以亲切的识别度消解办公空间的冰冷感,构成系统化运营的核心。
“周末客户集中时,十间洽谈室同时启用,加大桌,可轻松应对十余组深度沟通,”潘天云说道。这种模块化配置彻底改变了以往客户需在工位旁等待的窘境。
穿过一道近乎隐形的门,便进入潘天云终于拥有的独立办公室。空间浸润着度假酒店般的侘寂与松弛感,的混凝土梁架揭示出他对粗野主义结构的偏爱,真实的木料与经典的库卡波罗椅子则增添了时间的温度。
“我本人比较随意,不喜端着,所以这个空间足够包容,即便略显凌乱,也自有其秩序。”
他坦言,原本设想的闲情雅致,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奢侈。然而,他依然在此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定,当夜晚降临,仅保留几盏重点照明,静谧的氛围让加班也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。
“365天全年无休,最近常忙到深夜,”他笑称。这份看似矛盾的状态,在极度松弛的空间里进行着高强度的工作,恰恰诠释了云行设计的核心:真正的专业,不是外在的紧绷,而是内在的从容;真正的规模,不是面积的扩张,而是系统能力的沉淀。
回顾八年创业历程,当被问及搬入700㎡新办公室的最大感受时,潘天云的回应清醒而笃定:“在行业普遍收缩、推崇‘小而美’的当下,我们选择逆势扩张,不是因为盲目自信,而是原有空间已无法承载团队的真实需求。”
他坦言,决策之初不乏质疑之声,但现实印证了选择的正确性。“搬入新办公室后,团队新增了十余人,业务仍处于饱满状态。这让我更确信:每个行业都有周期,但真正优秀的团队总能穿越波动。”
谈及云行设计近年来受到的关注,潘天云将聚光灯转向团队整体。“客户知道‘云行设计’的多,知道‘潘天云’的少,我认为这是好事。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个人影响力,而是品牌系统力。”早在2019年,他就明确选择了“团队IP”路径。“个人IP走得快,团队IP走得远。从那时起,我就刻意弱化个人标签,让詹威、陶伟、周毓娟等优秀设计师走向前台。”
云行设计事务所的英文名“UNI-X”,蕴含着潘天云对设计组织的底层思考:UNI代表“联合”,X象征“未知与创造”。“创业之初,我们就立志构建一个平台化系统,而非个人工作室模式。”他强调,“小而美缺乏持续竞争力,我们选择往‘大而强’的方向走。”
这一路并非坦途。2020年之前,团队曾经历不赚钱的阶段。“若走个人模式,或许赚钱更快,但我们更看重长期价值。”如今,云行已形成由8位合伙人构成的协作体系,覆盖设计、运营、工程、交付四大板块,最短合作时间也超过六年。
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云行设计的合伙人?潘天云的标准清晰且坚定:“第一是团队荣誉感与价值观认同,第二是做事方式与人品,第三也是最重要的,是否真正把客户放在第一位。”
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曾经的暖通供应商,因在暴雪天驱车三小时为客户维修空调、长期无偿为过保设备提供服务的责任心,最终成为工程合伙人。“专业能力可以培养,但对客户的责任心是一种本能。”另一位设计合伙人詹威,则因对设计理念的高度默契与执行力,成为团队的中流砥柱。
当被问及为何众多客户、尤其是老客户愿意持续选择并推荐云行设计时,潘天云坦言:“本质上,是客户认为我们靠谱。”
他认为,客户的选择逻辑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深刻变化。“早期,我们凭借互联网平台案例吸引客户,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本身,创意与审美能否满足他们对家的想象。”而近年来,一个显著的趋势是:“客户开始因为我们的施工质量和全案落地能力而选择我们。这背后,是我们整体配套体系的完善,以及合作供应商的稳定支持。”
在潘天云看来,家装设计是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领域。“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孤立的设计方案,而是一个能确保最终效果的完整系统。”这也正是云行坚持“大而强”而非“小而美”的底层逻辑,“当客户将可能居住十几年的家托付给你时,他必然倾向于选择体系更完整、保障更坚实的团队。”
换言之,云行与客户的关系,已从最初的设计认同,逐步深化为对其系统交付能力的长期信赖。这种信赖,是设计、工程、产品、服务等多维度专业能力的复合结果,也是老客户愿意持续推荐的根本原因。
当话题转向云行设计备受关注的新媒体运营,并被问及如何解决行业普遍的“高流量、低转化”痛点时,潘天云的看法直指本质。
“新媒体只是一个高效的引流点,”他坦言,“真正的转化力,绝不取决于内容本身的技巧,而是依赖于后端整个交付系统是否扎实、是否可被清晰感知和传达。”
他进一步解释道,客户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走访,决策依据会发生关键转变。“当客户来到公司,你所展示的,从设计构思、工程施工、产品对接到全程服务细节,必须是真实、完整且令人信服的。如果后端体系本身是脆弱或模糊的,那么前端引来的流量必然大量流失。”
在潘天云看来,许多团队转化率低的症结正在于此:“可能只是在网上做了一下引流,但后端没有强大的‘内容’来承接。新媒体成功的核心,不在于吸引了多少目光,而在于你是否有能力接住这些目光背后真实的期待。”
当被问及为何云行设计早在数年前便坚定投入全案落地能力建设时,潘天云的答案带着强烈的责任感:“客户支付几万甚至几十万设计费,购买的从来不只是几张图纸,而是一个完整可落地的家。这关乎一个家庭未来十几年的居住品质,我们必须对结果负责。”
在他看来,设计与落地并非前后工序,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。“前端创意再好,若后端无法实现,一切归零。某种程度上,落地的意义甚至大于方案本身。”
潘天云进一步说道,要实现真正的全案落地,设计师必须完成身份的彻底转变。“你不再只是创作者,更是创业者。设计能力只是你众多角色中的一环,更重要的是以经营者思维,打通从概念到交付的完整链条。”
他坦言这种转变并不轻松。“我妻子常说我‘听劝’,其实就是能主动跳出设计师视角,以老板心态审视全局。”他认为,许多设计师未能突破瓶颈,正是因为困于创作环节,未能构建起支撑全案的系统能力。
在云行的实践中,全案落地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,更是对客户托付的郑重回应,它意味着设计理想与生活现实的无缝对接,也是云行从“设计工作室”迈向“综合服务品牌”的关键一步。
当讨论转向新媒体时代设计师是否应当主动“包装自己”时,潘天云的态度明确而开放:“无论什么时代的媒体变化,都应积极拥抱,而非拒绝。”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的传播方式,从纸媒出书,到门户网站、垂直APP,再到如今的自媒体,“关键不是媒介形式,而是你是否愿意主动表达。”
在他看来,曝光虽不直接代表设计水平,却直接影响获得机会的可能性。“我们也在尝试视频内容,虽不完美,但必须开始。”他强调,在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当下,持续发声是专业者无法回避的课题。
针对许多年轻设计师难以接触大宅、别墅及全案项目的问题,潘天云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务实建议:“获客渠道本身是开放的,线上平台、线下活动、材料商合作、熟人推荐皆可通路。关键在于,你要在不同场景中持续展示专业能力。”
他分享道,云行第一个大宅客户正是合作品牌方推荐而来,“起初只是一个18㎡的小项目,但通过扎实落地,第三个项目便跃升至600㎡。信任是逐步建立的,机会往往源于一次次小委托中的可靠表现。”
而面对内容同质化的普遍焦虑,潘天云认为突围点在于“持续迭代,主动求变”。“我们内部也常反思作品是否陷入套路,因此坚持以年度为周期进行风格演进,确保每年新作都有明显突破。”
他总结道,设计师的核心任务并未改变:在迎合市场需求与保持专业主张之间取得平衡,并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,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思考与能力。“既要低头做好设计,也要抬头被人看见,这或许是当代设计师必须修习的双重能力。”
谈及云行设计的未来,潘天云并不掩饰对规模的期待。“上一个300㎡的办公室,原计划用五六年,结果两年就坐满了。如今这700㎡的空间,我们虽希望稳定,但按目前发展节奏,或许很快又会面临扩容。”他笑言,“快,是好事,说明我们在成长。700㎡之后是2000㎡,租赁之后是自有产权,这不仅是可能,更是目标。”
但他强调,物理空间的扩张只是表象,真正的核心是模式与能力的同步进化。“除了换办公室,我们更要坚持合伙人平台模式。目前8位合伙人只是起点,未来会有更多有能力者加入。”
在潘天云看来,家装行业正面临结构性转变。“传统公司频频退场,并非做得不好,而是系统竞争力不足;小而美的工作室虽遍地开花,但未来也可能面临增长瓶颈。”他认为,云行选择的路径,规模化的平台型组织恰恰是破解行业困境的钥匙。
“设计师个人创业成本低,但单打独斗太累。为什么不联合起来?设计只是交付体系中的一环,施工、产品、运营等环节都需要专业伙伴。平台的意义,就是让专业的人共同成就一件事。”
潘天云还特别提到一个有趣的点,云行在小红书上被贴上了“有点贵,但如果你有钱可以闭眼冲”的标签。潘天云对此并不回避,反而视作一种认可。“我们报价可能偏高,是因为坚持前期报价全面透明,尽量杜绝后期增项。客户为婚房设计付费,买的是最终收房时的完整体验。”
他认为,这正是云行在市场中构建的差异化价值:“当客户发现好设计师难寻,而云行能提供从设计到交付的确定性时,‘贵’反而成为一种信任背书。”
未来,云行希望成为这样一个品牌: 以平台化聚合专业力量,以系统化保障落地品质,在规模扩张中不失温度,在价值坚守中不失张力,一个能让客户“闭眼选择”的设计品牌。
八年时间,四次搬迁,从100㎡到700㎡,云行设计的成长路径在当下的设计圈中显得“反直觉”。然而在潘天云看来,这并非盲目扩张,而是基于对设计行业本质的深度理解:设计不再是个人才华的孤光一现,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协作、全程可控的系统工程。
他并不否认“小而美”的价值,但他更相信“大而强”的可持续性。在云行的体系中,“大”意味着更完整的服务链路,“强”代表更稳定的交付能力。而这一切的核心,是“人”的聚合与“系统”的构建。
在一切皆可速成的时代,云行选择了一条“慢”路——用系统的确定性,对抗行业的不确定性;用共同成长的价值,超越个人主义的光环, 这或许不是唯一的路,但确是一条走得远、扎得深的路。
云行团队通过建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空间关系,在空间设计中探索和实践,赋予场所新的物质与精神的感受,是理想与感性的重叠发生,致力于定制独有空间共同创造出独特的理想环境,为空间品质作出定义。 我们是一个以设计驱动观点的团队。经过多年业界的陶冶,累积丰富的专业涵养,打造成活力且经验丰富的团队组合,云行团队满足客户对于个性化设计的追求,注重居住者对于空间的定义和使用的感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